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回顾 >>   云南省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   五年回顾   >> 详细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女性风采
——临沧市妇联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彰显作为
【信息来源:云南妇女儿童之家】   【发布时间:2017-3-2 0:00:00】   【点 击 量:18816】

  临沧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大类,共948项 ,其中有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临沧各级妇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各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临沧女性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傣家的璀璨明珠:手工造纸传承人艾影

  孟定有一个美丽的傣族村寨——芒团自然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原始的构树皮手工造纸工艺。村寨的造纸能手里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傣家姑娘 ——艾影。艾影15岁就跟随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玉勐嘎、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引弄学习手工造纸工艺,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作坊,在创业路上得到了妇联组织的关心和帮助。

  艾影在创业初期遭遇了产品销路的困境,各级妇联积极主动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芒团手工造纸,帮助艾影等手工艺人搭建互联网营销平台,逐步打开芒团手工造纸的销路。艾影在传统制作白棉纸的基础上,采用新鲜花朵或树叶,制作出芒团村史无前例的“花纸”。一张空白的白棉纸价值2元,通过这一大胆创意之后一张纸升值到10元。艾影现在不仅是芒团造纸协会的骨干,还是带领本村妇女居家致富的领头羊,艾影还把花纸工艺教给了其他造纸户,增加村民收益。芒团村因傣族手工造纸而获得“中华傣族造纸第一村”美誉,2015年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同时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2016年8月,艾影参加了《云南省文化产业文博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在参观考察中说:“芒团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传承好,还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并称赞艾影的纯手工白棉纸制作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是孟定傣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的“巧女子”和“优秀传承人”。

芒团村村民艾影在演示抄纸工序

  多年以来,各级妇联在关心支持傣族手工造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先后深入芒团村指导农村妇女致富创业工作10余次,累计投入支持资金达3万元,培养了120名非遗传承巧女子,授予了62人巧女子牌匾,多次邀请国家和省级媒体到芒团村采风并撰写刊(播)新闻稿件,扩大了芒团村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德昂山上织锦绣:德昂族服饰传承人曹仙梅

  作为德昂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德昂族服饰文化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德昂民族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精神境界,更多的还有德昂民族的文化符号、历史渊源、繁衍生息的依据。每一件华丽服饰的后面都隐藏着妇女一颦一笑、一针一线的印迹。

德昂妇女的花腰箍

  曹仙梅十二三岁就学会了手工制作本民族传统服饰的技艺,成为一名德昂山寨小小的“服装设计师”。至今,曹仙梅仍使用着整套功能齐全的手工传统纺织工具:手摇纺车、纺锤及系腰织布机。2010年6月12日曹仙梅被正式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昂族服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自有后来人--在曹仙梅家里的传班接代仪式

  近年来,镇康县成立了德昂文化传习所,多次举办德昂族服饰制作培训班,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仙梅成了培训班和传承活动的首席“客座教授”。值得一提的是,曹仙梅的大女儿姚世岚已经把母亲的手艺完全学到手,成为德昂山寨新一代传统服装服饰纺织制作能手。

  提及德昂族传统服饰制作的价值和意义,曹仙梅坚定地回答:“我们德昂族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和复杂,材料比较昂贵,要靠这门手艺赚钱很难;我的愿望只是要把我们德昂族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世人永远能够看到德昂族服饰文化”。

曹仙梅家里的传习活动

  舞出时代女性风采:临翔区女子象脚鼓舞

第一届女子象脚鼓舞大赛青华 队表演

  “在以前,傣族女子是不能敲象脚鼓的,甚至连鼓都不能摸”,临翔区青华社区女子象脚鼓队队长俸花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村寨外出打工的男人越来越多,逢年过节村寨的鼓声越来越少,节日的喜庆气氛越来越淡;再者,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讲的是男女平等,为什么男人可以敲象脚鼓,女人为什么不能呢?带着新思想、新观念,1997年俸花在村子里组建起了女子象脚鼓队。鼓队在妇联等部门的支持下,购买了象脚鼓、鋩和镲等乐器,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得奖杯。从组建队伍到现在,俸花的女子象脚鼓舞已经跳了近20年,队伍的人数也由8人发展到近30人。每逢节日,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敲起象脚鼓,跳起赶摆舞,喜庆的气氛萦绕在美丽的村寨上空。

2013 忙芽泼水节女子象脚鼓舞表演

  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包围下傣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妇联组织鼓励女子象脚鼓舞做到:在传承中流变,并积极发挥妇联联系妇女儿童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女子象脚鼓舞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每年给予女子象脚鼓舞队一定的经费支持,并邀请当地象脚鼓舞的知名专家予以指导和培训,在各种节庆日组织大型民族民俗风情表演,每年组织傣族女子象脚鼓舞大赛等,形成浓厚的传承氛围。2010年,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临翔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象脚鼓文化之乡”,傣族女子象脚鼓舞则成为临翔区的一个文化亮点。

  巧手织出新天地:俐侎服饰传承人李冬妹

  家住永德县乌木龙乡岩子脚组的李冬妹,出生于1961年11月,是土生土长的彝族支系俐侎人。李冬妹心灵手巧,聪慧好学。俐侎服饰有纺线、织布、靛染、剪裁、缝纫、刺绣等多道制作工序,她从小就熟悉这些制作工序,且对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李冬妹制作的服饰周期短、做工好、手艺精,成为了很多同龄女性学习的榜样,在俐侎部落享有盛名。在各级妇联的推介下,李冬妹成为彝族俐侎服饰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李冬妹和自己的手艺师傅在一起

  面对很多人认为本民族服装土气、不入流,不愿意穿本民族服装,也不愿意传承俐侎服饰制作手艺的局面,在各级妇联的鼓励下,李冬妹主动接受新思想、增长新知识,提升服饰时尚感。最终,李冬妹在俐侎服饰制作中,开发出各年龄段的男装、女装、童装、普通装、盛装、婚礼装等服饰。同时,为顺应发展需要和审美需求,改良了传统挎包,研发了可装手机和少量钱物的精美布包。产品投放市场广受好评和欢迎,为李冬妹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坚定了信心。如今李冬妹开辟出了彝族俐侎服饰经济文化繁荣并重的崭新天地。

  凤庆滇剧的坚守人:苏爱群

  生于1944年的苏爱群,对凤庆滇剧情有独钟,自幼跟随父母唱滇剧,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了滇剧的基本知识和音乐唱腔,在云南省滇剧院彭国真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激发了对凤庆滇剧的无限热爱。

滇剧切磋(中为苏爱群)

  凤庆滇剧于2006年5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爱群介绍,经过多年演出实践,凤庆滇剧团已基本形成一支行当齐全,阵容整齐,唱、念、做、打各具风格,有一定影响的滇剧演出队伍,不仅保留传统剧目,而且注重演绎移植剧目,为改革滇剧唱腔作出了贡献。

  在传承人苏爱群的带领下,于2016年4月16日组建了凤庆县业余滇剧团,目前已发展团员80多名。为了使凤庆滇剧的传承向青少年一代延伸,她多次向有关部门汇报,请求免费提供培训场所,在寒和暑假招收学员,由凤庆滇剧业余剧团人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道授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举办滇剧传承人培训4期,招收学员80多人。通过培训学习,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对滇剧的热爱,有部分青少年学生主动上门学习滇剧。

  从事凤庆滇剧学习、演出、传承30多年来,苏爱群把自己的青春和岁月融入到凤庆滇剧的传承中,把凤庆滇剧的研究、传承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只为凤庆滇剧能够代代相传。

临沧市妇联

主办单位: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C)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滇ICP备10201700号-1 云南公安ICP备案号:530112020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