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妇女之家 >>   巾帼风采   >> 详细页
绣娘董品英:靠双手“绣”出幸福好生活
【信息来源:马关县融媒体中心、云南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0-8-10 14:27:01】   【点 击 量:12124】

  今年66岁的董品英,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坡脚镇小马固新寨村的一名绣娘,要说起她的刺绣手艺,村里村外无不称赞有加,几十年如一日的刺绣生涯让她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绣娘,她们利用刺绣,“绣”出了幸福好生活!

绣娘董品英和同伴

  董大娘是怎样学到刺绣手艺的?那还得从头说起,在那个缺穿少吃的年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多学点手艺也成了当时人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

  董品英告诉记者:“我小时候跟爷爷他们一起放牛、放马,我妈妈就说你去放牛没什么做的,你就拿这个刺绣学做。我就帮着妈妈学刺绣,做好以后,妈妈说绣得还是好看。我就天天都跟着她,她就折了一个腰花给我做,做着做着我就会做了。”

绣娘们一边刺绣一边拉家常

  后来,坡脚镇小马固新寨一位朴实善良的小伙子打动了她的心,从那天开始,董品英就冒出了个特别的想法,那就是为自己做一套嫁衣。到了赶集日,她买来了大批料子和线,回家后除了帮助父母干农活之外,其余时间都躲到房间里做起了衣服,那一针一线,仿佛是在编制一份完整而美丽的爱情。

村民们边唱歌边刺绣

  董品英的丈夫张满昌说:“我们是1973年结的婚。当时结婚的时候,她是穿着自己做的服装出嫁的,觉得她的手很巧,人也很漂亮。”结婚以后,丈夫一心支持她做好刺绣,每逢赶集日,只要剩下点闲钱,他总要背着很多的布料回家,不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裳。他对记者说:“自从我们结了婚以后,我都不买那些烟酒吃喝,我都是拿钱留着给她买那些刺绣的材料,因为这个刺绣是老人的传统,她爱学,爱绣,我就拿钱给她买来刺绣。近几年来,她身体不好,她有心脏病,我心疼她,不让她去地里干活,就让她在家里面刺绣。”

绣娘董品英和同伴

  久而久之,她的刺绣越来越工整,越来越精美,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把刺绣的手艺传承下去,她在闲暇时光,总邀约一些年轻人到她家里,一针一线地教她们。

  如今,手工刺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人们对手艺人的大力支持,村里的绣娘们做一套衣服、帽子,已经可以卖到三千元左右,在传承手艺的同时,也贴补了家用,而且这样的手工刺绣作品是供不应求。

  小马固新寨村民陶成兰向记者介绍:“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还是跟着老人家学起了刺绣,像我们自己穿的衣服都是我们自己绣的,我们有时间就绣,绣好了就拿去卖,卖的价格还可以。”

记者采访村民陶成兰

  由于多年刺绣的缘故,董大娘已经戴上了老花镜,视力已大不如以前,但一旦儿孙们从外面打工回来,她就会督促孩子们多学点手艺,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傣族服饰,希望传统的手艺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希望傣族刺绣工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董品英说:“我在家里面坐着,那些年轻人就会来问,我就教她们,告诉她们怎么绣做出来才好看,凡是来问我的我都会好好地教她们,希望每个村民都会做,把手艺一直传下去。”

绣娘董品英

  小马固新寨村村民张桂秀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政府好,对我们很关心,叫我们把傣族刺绣传下去,我们样样都会做了。刺绣手艺要传下去,一代传一代,样样都要传,我们本民族不能忘本。”

  “衣服要一针一线缝,做人要一步一步来”这句话已然成了董大娘家的家训,也成了小马固新寨村村民们人人遵守的规矩。

作者:陶正雄

   吴兰会

   左绍都

编辑:魏咏雪

审核:杜升文

主办单位: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C)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滇ICP备10201700号-1 云南公安ICP备案号:530112020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