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妇女之家 >>   巾帼风采   >> 详细页
妇联搭桥来致富 巾帼创业显风采——记弥渡县妇女创业典型 时芹芬
【信息来源: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发布时间:2012-9-23 0:00:00】   【点 击 量:15250】

    走进弥渡县弥城镇谷芹村委会周伏营村的绣球加工厂,便会看见三五成群的妇女围坐在桌子旁聚精会神做绣球的场面,那一串串精致的绣球,让人赞叹不已。谁曾想到,正是这个加工厂做出了弥渡县特有的旅游产品,唱响了花灯之乡的主题曲,带动了上千妇女姐妹勤劳致富。谁又曾想到,这个工厂的厂长竟是一位勤劳朴实、敢想敢干的中年妇女——时芹芬。时芹芬在弥渡县妇联的帮助下,历经几年的艰苦拼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女能人,她的创业事迹成为广大妇女学习的典范。

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寻商机

    时芹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每日辛勤劳作仍不能改变全家拮据的生活。初中毕业后,时芹芬一直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在这期间她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技能,梦想着能开创一片新天地。可是,成家后她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教育,根本离不开家,又如何谈创业。于是她总在想,能否找到一种既不需离开家又可以赚钱的好路子呢?每想到一个念头,她总是大胆的去尝试,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就在时芹芬为如何在家门口念好致富经伤透脑筋的时候,一个做旅游产品生意的侄女传来的绣球在旅游景区热销的信息顿时让她茅塞顿开,她激动的想:“绣球我会做啊,我可以在家里做嘛,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绣球加工呢……”。说干就干,她马上和侄女取得了联系,争取了侄女的销售支持后,她把侄女带回的绣球样品拆了缝、缝了拆,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弥渡花灯文化特色的绣球加工工艺。就这样,时芹芬开始在家里做起了绣球,她做的绣球在旅游市场上供不应求,一年下来自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心里默默地说:“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妇联搭桥,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2009年,尝到甜头的时芹芬决定大干一场,她计划在村里办一个姐妹绣球加工厂,把自己加工绣球的技艺传授给更多妇女姐妹,自己负责进购半成品,负责找销路,带动妇女一起加工绣球致富。带着满腔创业热情,时芹芬上路了,可创业之路刚起步就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培训难题让她一筹莫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找到了县妇联。听了时芹芬的诉说后,弥渡县妇联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出谋划策,并及时为她争取了5万元的“贷免扶补”资金,以解决启动资金困难。另一方面,多次让她参加妇女创业知识培训班和女经纪人培训班学习,不断提高她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培训,她成功采用了“工厂+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减轻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另外,帮助她解决培训难问题,妇联还积极与当地扶贫办、弥渡县职教中心联合,争取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项目,分期分批深入全县8个镇举办绣球加工培训班,把绣球加工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妇女群众。培训会现场,时芹芬作为厂长和1200名妇女签订了绣球加工、收购合同,让广大妇女姐妹吃下“定心丸”。就这样,在妇联的全力帮助下,弥渡县姐妹绣球加工厂顺利建成,并越办越红火。目前,工厂加工的各种绣球、荷包、飘带、绣花饰品等10多个产品远销省内外,年产值60多万元,纯利润25万元。2011年,时芹芬又成功申办了弥渡县“十大姐”民间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520多名,带动弥城镇周伏营村、高坪村,寅街镇朵祜村,苴力镇向阳村共2000多名农村妇女利用农闲在家加工绣球赚钱。这些妇女负责绣花、锁边、组合,每天可以加工2至4个绣球,每个绣球能收入5至10元不等的加工费,小小绣球绣出了弥渡姐妹致富的一片艳阳天。

    当问到时芹芬的创业感想时,她激动地说:“在这条创业的道路上,是弥渡县妇联扶着我一路走来,没有妇联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弥渡姐妹绣球加工厂的辉煌”。

主办单位: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C)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滇ICP备10201700号-1 云南公安ICP备案号:530112020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