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妇女工作 >>   调研思考   >> 详细页
红河州妇联开展“美丽乡村女子学堂”的实践和思考
【信息来源:红河州妇联】   【发布时间:2021-5-23 17:53:47】   【点 击 量:11429】

  脱贫攻坚,广大妇女自强自立,在创新创业增收、改变贫困乡村脏乱差现象,革除陋习培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乡村振兴要实现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必须继续发挥妇女的能动性、参与性。乡村振兴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女性的综合素质必须相应提高。

  针对当前红河州农村妇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实际,以及长期以来,农村妇女培训缺乏全面、系统、常态、长期,统筹实施的机制弊端,需要探索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工作机制。“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就是应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探索创新的工作模式。尝试把“美丽乡村·女子学堂”作为新时期农村妇女素质提升的有效载体和阵地,对农村妇女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稳步有序提升农村妇女的素质,这种工作模式的思考和实践,是按照供需侧改革,根据妇女需求及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针对性、系统性的对农村妇女成长,进行常态化教育培训。
  (一)基本做法及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围绕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发挥女性优势,以提升妇女群众的创业技能、职业素养、学识修养、内在涵养等为重点,把“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妇女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激发妇女活力、服务妇女成才、凝聚妇女力量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农村妇女培训的全覆盖。积极搭建妇女群众成长和干事平台,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把“女子学堂”做成农村妇女生产技能提升、优秀文化传承、法律法规普及、文明新风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培树、美学生活理念启蒙的载体和阵地,引导妇女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争做新女性,充分激发她们的创优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热情和创造能力,提升女性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最终,通过对妇女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让她们在乡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实现“庭院靓、家庭富、家风好、生活美”——最终完成女性对乡村振兴的践行和诠释
  (二)工作推进中把握的环节、重点
  1、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女子学堂”思想引领的政治属性
  在“女子学堂”培训过程中注重对参训妇女思想引领作用的发挥,主动宣传宣讲党的主张和政策,让广大妇女真切感受到党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更加自觉地筑牢理想信念,坚定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2、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增强“女子学堂”素质提升的功能属性
  各级妇联结合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及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安排,结合我州农村南北差异和妇女实际,着眼时效性,注重层次性,突出针对性,因地制宜开办“女子学堂”,充分调动妇女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妇女真心欢迎、真诚参与、真正受益。
  (1)大力开展面向广大妇女的普及性教育培训。围绕收家理物、健康生活、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知识,强化对妇女的生活生产质量技能提升培训。
  (2)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不同妇女群体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早婚早育问题较为严峻的地区,要侧重对妇女婚育新风培训;村风民风问题突出的地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控辍保学较为严峻的地区,要侧重对家风家教培训。要引导参训人员学以致用,努力成为各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
  (3)以对妇女精神气质的塑造及引导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为主题,开展女性文明优雅仪态及诗词、歌舞、茶道、花道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培训传承,引领培树妇女高品质的美学生活理念。
  3、建立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女子学堂”资源整合的共建属性
  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的原则,加强与各级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工委的汇报沟通,争取把妇女素质培训,纳入党员教育及公民素质培训的计划统筹推进。
  牢固树立大学习、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与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农村、科技、民政、文化旅游、司法、扶贫开发等部门的横向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在确保“学有安排”、“训有质量”、“教有师资”、“学有场地”、“做有保障”、“抓有实效”六项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推动妇女教育培训内容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完善、体系更加健全、运营模式更加新颖灵活。主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重点:
  (1)在运营模式上,可分层次有序稳妥推进。可采取妇联牵头,整合妇联系统内外力量及政府职能部门资源,根据妇女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实施的方式。在经济发展好,社会组织发育程度高的市县,也可采取妇联配送,妇女订单,政府或者企业买单,向第三方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推进。
  (2)在办学方式上,可采取现场教学与线上视频讲授有机融合、固定学堂和流动课堂相互补充,专项培训和综合培训合理调剂的教学模式。
  (3)在方法上,在整合政府职能部门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整合当地涉农特色小镇、农业龙头企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农林科研基地等资源,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
  (4)在师资上,一是要建立由各级妇联干部、执委和女性社会组织相关人员组成的开放式师资库;二是要组织发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同时组建各类巾帼专业志愿者队伍;三是采取政府或者企业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的社会师资团队运营。
  (5)在阵地上,要充分依托妇女之家、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愁书院、文保单位、非遗中心等阵地资源。
  (6).在管理上,要强化过程管控,结合各地实际,探索考学、评学、督学等制度,对培训内容和学员学习成效开展跟踪问效,对本地办学情况开展阶段性评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因地制宜,各地妇联探索的有效做法
  红河州“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助力女性成长的工作模式,通过近一年实践,各市县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工作,共举办培训班112期,10154名女性得到培训。
  蒙自市在新安所镇成立母亲学校,作为全市各乡镇“美丽乡村,女子学堂”的“固定课堂”和集中示范观摩点,对乡镇妇联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进行观摩培训,基层“女子学堂”作为母亲学校的“自选课堂”,根据当地妇女需求,开展培训。市妇联以母亲学校为平台,积极整合宣传部、党校、司法局、民政局、卫健局、教体局等部门资源,发动社会组织,形成资源链,为全市课堂师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培训内容,真正从妇女需求入手,通过大量基层走访和调查问卷,全面掌握全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妇女在婚姻家庭、养老育儿、自我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可供基层“女子学堂自由点单的“主菜单”和“个性菜单,实现了看单点菜,培训内容多样化。妇女群众点单、妇联组织接单、派单的项目化管理服务模式,多方位满足妇女成长的需求和期待。蒙自市在推动“女子学堂”工作过程中,创新激励循环机制。依托“清洁家园荣誉超市”,对积极参与到“女子学堂”各项培训的妇女给予积分奖励,同时积分也可以作为参加更多培训的一个入门券,为积分排名靠前的妇女提供高级定制化培训,形成了主动参与素质提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带动更多妇女参与到各种技能培训、素质提升等有助于成长的学习活动中。
  石屏、元阳、屏边、泸西四县妇联,依托红河州妇联和上海徐汇区妇联共同开启的“不孤独乡村妇女儿童中心”项目,整合资源,把“中心”作为妇女学习培训、提升生产技能的阵地。2020年红河州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四家乡村妇女儿童中心,2021年,还要新建8个中心。各地妇联在项目的运营中,结合实际,用好阵地,拓展“美丽乡村,女子学堂”系列活动。如石屏县采取“理论+实训”,“学堂+车间”的模式,对妇女进行培训。在家政技能培训中,2021年计划对250 名妇女开展初级育婴员、中级育婴师、母婴催乳、小二推拿、老年人照料等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实操模拟室熟悉城市家庭生活环境,减少就业时因不会使用家电,不了解城市生活习惯等引起的退单,带动妇女就业、创业,增收服务。在刺绣技能培训中,持续对妇女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引导和鼓励更多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能。同时,对参训的学员,举办“刺绣名家”评选活动,提升花腰刺绣的知名度,引导妇女增强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自信心,营造刺绣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依托“不孤独的妇女儿童中心”的项目经费支持,整合刺绣合作社和刺绣扶贫车间的资源,设计研发刺绣彩妆系列、刺绣服饰、刺绣玩偶等花腰彝刺绣衍生品7000件,提高刺绣产品市场化程度和附加值。刺绣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妇女增收致富带来了希望,“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刺绣类培训更加有吸引力,推动了学堂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开展。
  弥勒市妇联“女子学堂”探索“妇女点单--妇联配送--企业买单”的工作模式,联合家政服务公司,重点抓好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将母婴类培训科目作为特色培训项目,主打育婴员、保育员、养老护理员、推拿按摩等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让妇女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小康之路走得更稳、更快;在培训中,根据妇女群众的需求,采取“移动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培训小分队,深入社区、村寨,对妇女进行文化传承、女性文明仪态、婚育新风、法律法规、卫生知识等教学,为妇女综合素质提升贴身服务。
  “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妇女素质提升工程的全面推进,将为农村妇女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妇女们通过学习,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知识技能、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真正成长为新时代女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奉献巾帼之力。这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需要妇联系统同心协力,做实做细;更需要各部门、各社会组织的共同关心参与,制定配套政策,强化组织保障、理顺工作机制、齐力统筹推进,那么,这项创新工作模式,才可能做成真正践行习总书记对云南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作者:罗丽莉
编辑:魏咏雪

主办单位: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C)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滇ICP备10201700号-1 云南公安ICP备案号:530112020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