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妇女工作 >>   妇女发展   >> 详细页
茸芭莘那:提升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国际能见度
【信息来源:云南发布 吕金平 皇甫丹霖】   【发布时间:2020-5-26 10:26:22】   【点 击 量:13454】

  “当前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传播能力弱、流失速度快、产业基础薄等困难,建议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抢救性保护与宣传力度,提升国际能见度。”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提出《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抢救性保护与宣传力度 提升国际能见度的提案》建议。

  茸芭莘那这些年一直持续关注着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2018年以来,她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团队一起策划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该项工作主要围绕28个人口较少民族开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田野工作筛选和确认采录对象,以录音录像的方式把他们的作品记录下来。2019年,《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正式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立项,将覆盖云南省的八个人口较少民族。

  茸芭莘那介绍,口头传统是认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钥匙,是研究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枢纽,是展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和记忆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等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当前,工作组正在积极推进与新疆、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的合作,计划开展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裕固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典藏工作。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茸芭莘那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既是少数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旅游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独一无二,不可替代,而且一旦失传,不可再生。当前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一系列困难。一是传播能力弱。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少,最多的28万多人,最少的只有3000多人,其文化核心区的范围往往也很小,其文化传播的势能相对较低。二是流失速度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常住人口多是中老年人。很多掌握着民族口头传统的老人,没有徒弟或其他传人,老人一旦去世,其所掌握的本民族文化也将失传。三是产业基础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文化机构存在设施落后、功能萎缩、生存困难等情形,文化产业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文化人才队伍存在年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等现象。

  “建议加紧做好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典藏工作,提升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能见度,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茸芭莘那建议,要加大口头传统典藏与文艺创作力度,搭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国际传播平台,设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播专项资金,拓宽向国际社会展现人口较少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渠道。

编辑:周恩杰

审核:杜升文

主办单位: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C)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滇ICP备10201700号-1 云南公安ICP备案号:530112020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