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信息快递   >> 详细页
传承民族技艺 弘扬民族文化 ——记石屏县龙朋镇桃园村委会桃园村施万恒家庭
【信息来源:省妇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4-2 16:08:04】   【点 击 量:3143】

  施万恒,男,彝族,家庭人口5人,石屏县龙朋镇桃园村委会桃园村村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省第二届拔尖乡土人才、州级民间音乐人,熟练掌握“滇南四大腔”和近百套烟盒舞蹈动作,创作的舞蹈和演唱的歌曲多次获国家、省、州各级奖项,2004年1月获得中央电视台“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对唱海菜腔金奖。

  施万恒一家是和睦幸福的一家,也是当地优秀民族文化海菜腔、烟盒舞的艺术传承之家。施万恒夫妇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桃园本村,二女儿嫁高赛村,任桃园村委会的妇联主席,小女儿外嫁楚雄。因老伴去世,施万恒和大女儿一家一起生活。三个女儿从小就和施万恒学习烟盒舞、海菜腔。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孙子孙女们都喜欢并学习烟盒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世家。

一、品格坚毅,一朝学成便是终生职业

  从小生长在大山里的施万恒自幼对老祖先流传下来的烟盒舞和海菜腔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12岁那年,他向村里老艺人拜师学艺,开始学唱跳、弹曲调,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施万恒艺成后歌舞样样精通,唱的是海菜腔,跳的是烟盒舞,远近闻名,并弹得一手好四弦,在当地享有曲子师傅、四弦老板的称号。从那以后,施万恒的一生便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将以“海菜腔、烟盒舞”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就成了他不变的梦想。

  在80年代,施万恒当上了“龙朋镇文化站民族歌舞队队长”。当时曾经有一句俗话——“龙朋民族歌舞,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充分展现了施万恒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带出了一支“能战能胜”的歌舞队。

  1993年,施万恒被招聘为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正式教员,并开始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烟盒舞、海菜腔演出。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代表云南、中国出访了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参加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表演,让大山里的民族文化、民族技艺走向世界,为人们所知。施万恒成为了烟盒舞、海菜腔的教育家、传播者、活化石。

  几十年的学习传承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年轻时,施万恒因为全身心投入在民族文化的学习传承上,无暇顾及农业生产,对家庭整体收入贡献低,导致家庭经济状况一度很艰难。为此,许多村民表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嘲笑他,但他并未就此却步,相反,更让他看到了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必要性。在家庭生活清贫的情况下,施万恒靠着养猪、养鸡、种菜维持生计。加之传承经费十分有限,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也阻挡不住他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血。如今的施万恒已经古稀之年,却仍然将烟盒舞、海菜腔作为自己的事业,丝毫不松懈,一朝学成便成了终生的职业,真正诠释了艺术家这个名词的含义。

二、坚守传承,将弘扬民族文化进行到底

  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名传承工作者,施万恒深知民族特色的核心就是民族文化。石屏龙朋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他必须承担起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担。然而,乡村本土文化能人及民间艺人严重缺乏,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更是落后。所以,施万恒毅然坚守传承工作,将毕生精力都用于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自1993年施万恒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教员后,他正式开始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教授传承学员们五十年代以前形成的经典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期间,施万恒也坚持学习,提升自己。在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施万恒培养了大家熟知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接待过数百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更培养出一批对民族文化有自信、自专、有责任感的的艺术人才。

  因农村传承人员短缺,加之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走进校园势在必行,施万恒毅然回乡。从2003年至今,施万恒坚持每周到桃园小学传教烟盒舞。近几年来,施万恒老师不顾奔波劳累,还到龙朋中心小学、石屏县高级职业中学开办传承班、子弟班,进行烟盒舞、海菜腔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歌善舞的青少年儿童,让民族文化传统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这些年来,施万恒不断为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出尝试和努力。在传承经费很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鼓励年轻人热爱、学习传承民族文化,施万恒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没有办学地点就在自己家里免费开办教学班。在施万恒的努力下,学员渐渐多了起来,为了更好地开展传承教育,施万恒多方争取,不断到龙朋镇党委、政府,县民宗局,县文化部门反应,最终争取到资金40万元修缮桃园村祠堂,建立了桃园传承点,购置了服装、道具、器材等一系列必需品,开办了一个普通班、一个提高班。这个传承点汇聚了大量热衷烟盒舞、海菜腔的爱好者和传承人,他们共同学习、进步。一般唱完一场海菜腔需要30至40分钟,许多人都坚持不下来。施万恒通过口头教授、书面记录,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会的交给学员们,可谓倾囊相授。几年来,施万恒已经培养出18名学员能够完整唱出海菜腔,为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施万恒说:“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多发点余光余热,使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能代代相传下去。”

三、孝敬互助,和谐维家

  施万恒的三个女儿都很孝顺,家庭和睦。儿女的孝敬和幸福让施万恒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一心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施万恒平时忙于传承工作,家里的一切事情都无暇顾及,为了不让他被家中事务分心,作为女儿、女婿,他们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庭、料理家务,家里家外一切事务井井有条。施万恒的家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他经常说:“在我最艰苦的时刻,是我的家人一直在背后支持我、照顾我,特别是我的女儿、女婿们。没有家人对我的鼓励和包容,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虽然施万恒已迈入古稀之年,但无论在国内外文化演出的舞台上,在小学操场上,还是在传习馆里,依旧活跃着这位老艺术家和他家人的身影,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为钟爱一生的民族文化奉献着全部热情和力量。传承之路走来,施万恒一家始终互相扶持,携手同行。善良、勤恳、诚信、乐观的这一家人,通过他们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共同经营起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用他们的传承历程激励着更多有梦想的人为梦想而拼搏;他们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睦真诚的文明家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更温暖了我们一颗颗向美向善的心。2018年,施万恒家庭被评为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2019年,施万恒家庭被评为云南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红河妇女之声

主办单位: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C) 云南省妇女联合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滇ICP备10201700号-1 云南公安ICP备案号:53011202000206